以国际化标准打造生态明珠
基本的环境质量、不损害群众健康的环境质量,是一种公共产品,是一条底线,是政府应当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而国际化的环境质量,则是一种优质产品,是争创国际化城市的应有追求。
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实现更高水平的可持续发展,就更要高度重视环境保护与环境品质提升。日前召开的全市人居环境和城市管理工作会议形成的这一认识,契合了城市发展的现代理念:生态环境的提升,关乎城市发展高度与质量。
国际化城市,就应该让老百姓呼吸清洁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栖身于“生态、宜居、低碳、优美”的环境。最新一期《中国新闻周刊》,报道了太原理工大学20年来共有103名教师出国不归。其中一名教师,不归的理由之一就是他所去的国外城市美丽而洁净。而已经归国的太原理工大学一名学院院长,至今仍然留恋德国斯图加特市的黑森林、洁净空气和没有污染的河流。生态文明的魅力,由此可见。只有打造出国际化的生态环境,才能向市民馈以安居乐园,吸引国际化人才的脚步,跻身国际化城市的行列。
打造国际化的生态环境,需要坚持国际化标准。基本的环境质量、不损害群众健康的环境质量,是一种公共产品,是一条底线,是政府应当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而国际化的环境质量,则是一种优质产品,是争创国际化城市的应有追求。中国生态城市指标体系,正在抓紧构建。在这个体系出台前,致力打造国际化城市的深圳,完全可以参照高度国际化城市的经验,拟定出自己的生态建设标准。2007年出台的《深圳生态市建设规划》,在标准制定方面迈出了大步,不仅为生态市赋予了具体内涵,而且对生态城市各个体系的建设标准做出了明晰规定。对照国际上具有高度生态文明的城市,反观并完善我们的标准,将为城市生态建设找准方向、路径。
有了标准,关键是让标准落地,以明确的硬杠杠、铁线来守望环境。过去的一年,深圳生态环境质量攀升:楼宇刷新,城中村整治,河流重展“水清岸绿”美景,新建和改造公园惊艳亮相,绿道在脚下延伸,蓝天白云常伴市民。坚持生态建设的国际化标准,就是要有那么一股坚持不懈的劲头,把生态建设成效巩固好,不断发展市民的生态权益,提升城市的生态文明指数。
生态文明建设不能走两步、退一步。每一次生态环境的倒退,对城市都可能是不可逆的伤害。坚持生态建设标准毫不动摇,对待践踏“绿线”、破坏环境、毁坏生态的行为绝不手软,生态文明水准就能稳步提升,从而让城市因靓丽而享美誉,让市民因生态美而享福祉!(来源:深圳特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