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表面
医疗机构建筑物内部表面和医疗器械设备表面,前者如墙面、地面、玻璃窗、门、卫生间台面等,后者如监护仪、呼吸机、透析机、新生儿暖箱的表面等。
环境表面清洁
消除环境表面污物的过程。
清洁工具
用于清洁和消毒的工具,如擦拭布巾、地巾和地巾杆、盛水容器、手套(乳胶或塑胶)、洁具车等。
清洁单元
邻近某一患者的相关高频接触表面为一个清洁单元,如该患者使用的病床、床边桌、监护仪、呼吸机、微泵等视为一个清洁单元。
消毒湿巾
以非织造布、织物、无尘纸或其他原料为载体,纯化水为生产用水,适量添加消毒剂等原材料,制成 的具有清洁与消毒作用的产品,适用于人体、一般物体表面、医疗器械表面及其他物体表面。
环境感染危险度分类
低度感染危险区域:行政管理部门、图书馆、会议室、病案室等。
中度感染危险区域:普通住院病房、门诊部、功能检查室等。
高度感染危险区域:感染性病区、急诊、中心供应室、实验室等。
极度感染危险区域:手术室、产房、新生儿病房包括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重症监护病房(ICU)、烧伤病房、导管室、血液透析中心、器官(干细胞)移植病房等。
环境卫生等级管理
1.清洁级
低度感染危险区域,以及中度感染危险区内的公共区域适用于清洁级卫生等级管理:在环境清洁卫生实践中,以采用清水清洁为主,必要时可采用清洁剂辅助清洁;清洁卫生频度>1次/d,必要时可以提高清洁频度。清洁级卫生管理标准达到区域内环境整洁、卫生、无异味。
2.卫生级
中度感染危险区域,以及高度感染危险区内的公共区域适用于卫生级管理:卫生级的环境清洁卫生时间应以清洁级的卫生管理为基础,每日>1次,或在全天诊疗活动结束后,在清洁的基础上实施低水平消毒。卫生级卫生管理标准达到区域内环境和物体表面微生物载量控制在无害化水平之内。如若发生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等污染时应立即实施消毒,如污点的清洁/消毒。
3.消毒级
高度、极度感染危险区域适用于消毒级管理:消毒级的环境清洁卫生实践应以清洁级的卫生管理为基础,每日消毒频次>2次,对于高度怀疑有感染隐患存在时,每次诊疗活动结束后都应实施消毒。消毒级卫生管理标准应达到区域内环境和物体表面不得检出致病菌和耐药菌。一旦发生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等污染时应立即实施清洁/消毒。
清洁与消毒原则
1. 应遵循先清洁再消毒的原则,采取湿式卫生的清洁方式。
2. 根据风险等级和清洁等级要求制定标准化操作规程,内容应包括清洁与消毒的工作流程、作业时间和频率、使用的清洁剂与消毒剂名称、配制浓度、作用时间以及更换频率等。
3. 应根据环境表面和污染程度选择适宜的清洁剂。
4. 有明确病原体污染的环境表面,应根据病原体抗力选择有效的消毒剂,消毒剂的选择参考 WS/T 367执行。消毒产品的使用按照其使用说明书执行。
5. 无明显污染时可采用消毒湿巾进行清洁与消毒。
6. 清洁病房或诊疗区域时,应有序进行,由上而下,由里到外,由轻度污染到重度污染;有多名患者共 同居住的病房,应遵循清洁单元化操作。
7. 实施清洁与消毒时应做好个人防护,不同区域环境清洁人员个人防护应符合附录B的规定。工作结束时应做好手卫生与人员卫生处理,手卫生应执行WS/T313的要求。
8. 对高频接触、易污染、难清洁与消毒的表面,可采取屏障保护措施,用于屏障保护的覆盖物(如塑料 薄膜、铝箱等)实行一用一更换。
9. 清洁工具应分区使用,实行颜色标记。
10. 宜使用微细纤维材料的擦拭布巾和地巾。
11. 对精密仪器设备表面进行清洁与消毒时,应参考仪器设备说明书,关注清洁剂与消毒剂的兼容性,选择适合的清洁与消毒产品。
12. 在诊疗过程中发生患者体液、血液等污染时,应随时进行污点清洁与消毒。
13. 环境表面不宜采用高水平消毒剂进行日常消毒。使用中的新生儿床和暖箱内表面,日常清洁应以清水为主,不应使用任何消毒剂。
14. 不应将使用后或污染的擦拭布巾或地巾重复浸泡至清洁用水、使用中清洁剂和消毒剂内。